傳統養殖模式被革新
三門青蟹住上“單身公寓”
在城市,單身公寓是不少白領階層的理想棲身之處。如今,三特漁村的三門青蟹也享受著這樣的“特別待遇”,住進一個個為它們量身打造的養殖盒。原來,這是三特漁村與浙江大學合作推出的一種青蟹養殖新模式,它改變過去傳統的圈養與混養辦法,采用“一只青蟹、一個養殖盒”的籠養方式,大大提高青蟹存活率。
青蟹產業是我縣農業領域的一大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全縣養殖面積已接近9萬畝,年產量1.1萬余噸,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產值5億元,成為沿海鄉鎮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不過,在青蟹產業日漸紅火的背后,養殖模式粗放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長期以來,縣內養殖戶采用的青蟹養殖模式,要么是混養,要么是圈養。若是混養,一旦其它水產品發生病害,青蟹極易受到感染,而且青蟹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也和其它水產品有所不同;若是圈養,青蟹天生喜斗,經常相互殘殺。因此,我縣青蟹養殖存活率極低,只有10%至20%之間,畝產往往不到50公斤,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
籠養模式正是立足提高青蟹存活率的一次技術創新。走進三特漁村的青蟹養殖基地,養殖塘水面漂浮著的一個個黑盒子格外吸人眼球。撈起其中一個,只見盒身四周布滿了小孔,盒蓋上方鑲嵌著一只鏤空的小杯子,盒里堆放著一些沙泥,里面住有一只小青蟹。
“盒子的內部結構,完全仿造了青蟹的原生態環境。”技術人員介紹說,青蟹的主要習性之一是喜暗怕光,光線越強,對它成長越不利,所以盒子的顏色是黑色的。另外,青蟹是穴居型水產物,比較喜歡沙泥,在盒子里放些沙泥尤其是帶貝殼類的海沙泥,能給青蟹“安全感”。
“養殖青蟹,最擔心的就是存活率。傳統的養殖模式基本上靠天吃飯,一只青蟹養下去,究竟能不能活,我們心里也沒底。”三特漁村負責人王端紅告訴記者,這種籠養模式,浙江大學已在實驗室進行過大量的技術試驗,效果十分不錯。于是,他們決定和浙江大學聯合開展原生環境試驗,共投入100多萬元資金。浙江大學派出多名研究生,對養殖過程實行全程監測。根據前期經驗,青蟹畝產量可提高30多倍。
縣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徐光慶介紹說,三特漁村的這種籠養模式,是青蟹養殖模式的一次突破,他們正在跟蹤記錄。一旦成功,將向其他養殖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