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珍珠粉一夜間變身毀容珍珠粉。從三聚氰胺到一滴香,江湖上還有多少黑幕和真相?
珍珠粉,自古就是皇家御用的美容佳品,為嬪妃和貴婦所鐘愛。據史書典籍記載,早在2000年前,珍珠粉就被用于美容養顏,《本草綱目》中記載:“珠粉者,定神明目、清毒潤膚。”因其外可涂抹養顏,內可服用調理,近幾年頗受都市愛美女性的青睞。
不過對于種類繁多、競爭激烈的美容化妝品行業而言,珍珠粉實在是一款小眾產品。即便就是在每年過百億的珍珠市場中,珍珠粉也只占其銷售額的1%不到。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講,珍珠粉都沒有被放到聚光燈下討論過。
然而,在9月下旬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的一期節目中,央視記者通過明察暗訪爆出了一幕驚天的“珠粉門”——當下,市場上、網絡上販賣緊俏的珍珠粉,其原料大多根本不是珍珠,而是貝殼用腐蝕性溶液洗后粗粗磨制而成的,成本每斤不過幾元而已。更要命的是,商家為了褪去貝殼表層黑乎乎的角質層而使用的工業用漂白劑氫氧化鈉具有極強的腐蝕性,能刺激眼和呼吸道,誤服可造成消化道灼傷,出血和休克。
諸暨珍珠積蓄多年的好名聲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使用珍珠粉美容的女性消費者更是憂心忡忡,美容珍珠粉可能變身毀容珍珠粉。毫無疑問,這是繼三聚氰胺、激素奶粉、致癌茶油、一滴香之后又一起食品市場重大的信任危機。珍珠粉的江湖,到底何時才能恢復元氣?
噱頭?
珍珠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碳酸鈣,因此本是不溶于水的。為了促進人體吸收珍珠粉的營養,人們認為應當使其溶解,因此研究出多種方法,使珍珠粉的不可溶物質變為可溶物質。
主流的方法分為兩類:酸解法(主要是用乳酸,可以將碳酸鈣反應為可溶的乳酸鈣)和酶解法(主要是用蛋白酶,促使珍珠蛋白分解為可溶的氨基酸)。很多人認為這兩種方法可以增加珍珠粉的吸收率,但同樣有許多人認為,經過化學處理,珍珠粉的原有物理、化學性質、成分都發生了根本改變,因此已經不是珍珠粉了。實際上,珍珠當中不僅含有鈣和蛋白質,還有很多活性小肽。在化學處理后,小肽必然遭到損害,因此功效可能不如未處理的珍珠粉。
比較容易和珍珠粉相混淆的是珍珠層粉。這是一種用珍珠貝最內層的部分制得的粉,成分與功效與珍珠粉相似,但有研究表明仍有差異。為了獲取珍珠層,必須去掉貝殼外面的角質層和中間的棱柱層,最理想的狀況是使用機械方法磨去外層和中層,得到純的珍珠層后粉碎。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工廠僅用工業用氫氧化鈉去掉貝殼外面的角質層后粉碎,以貝殼粉冒充珍珠粉,并以高價出售。
這種以貝殼粉充當珍珠粉的行為已經存在了很長一個時期,只是這次經過央視記者的曝光才露出“狐貍的尾巴”。貝殼粉被曝光,不僅大大傷害了珍珠粉行業的形象和聲譽,更是讓一些正規生產企業也受到牽連。納米珍珠粉就是一例。
為了提升珍珠粉的吸收率,從2004年開始,國內有企業陸續推出納米級珍珠粉,由于納米珍珠粉的氨基酸釋放率、鈣吸收率、透皮吸收率等都比普通微米級的珍珠粉顯著提升,對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都在臨床上被印證要優于普通珍珠粉,因此漸漸成為市場主流。
然而央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珍珠粉憑借“納米”的噱頭身價倍增,最高能賣到幾千元一斤。而這種納米珍珠粉并非名副其實。
記者購買了長生鳥和千足兩個品牌的納米珍珠粉作為樣品,一起送到國家納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經檢測,千足牌納米珍珠粉的顆粒大小基本上都在1000納米以上,大大超過了100納米的標準尺度。另外,在長生鳥納米珍珠粉膠囊中,珍珠粉顆粒小于100納米的只有18%左右,大部分顆粒都不符合國家標準規定的納米尺度,涉嫌虛假宣傳和消費欺詐。
千足牌納米珍珠粉每斤售價也是高達千元以上。它的生產廠家是浙江英格萊制藥有限公司,屬于山下湖珍珠集團,該集團是珍珠行業首家上市企業。廠家負責人承認,完全符合納米標準尺度的珍珠粉很難做到大批量生產,納米珍珠粉不過是一個用來炒作的概念。
于是,浙江省有關部門立即行動,要求省內企業停止使用“納米”字樣的珍珠粉名稱。
良心缺失
冰寒,作為業內知名的珍珠粉專家,對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并不認同?!斑@是典型的一出問題就走極端的做法。納米是一個尺度單位,并沒有法律規定不可以使用,況且,也不是沒有真正的納米珍珠粉,為何要一刀切掉呢?”
冰寒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納米珍珠粉生產和銷售的業內人士,其創辦的詠薇堂是最受歡迎的納米珍珠粉品牌之一。他指出,珍珠很硬,采用傳統的球磨、水飛工藝,非常耗時,且磨出的顆粒也不夠細膩;而采用先進的超微粉碎設備,結合珍珠獨有的結構特點,納米珍珠粉的生產技術早已被攻克?!罢渲榉鄣念w粒越細,它的肽鏈打開得越完全,就越容易被人體吸收。直徑達到20~100納米的珍珠粉,它的比表面積就非常大了(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肽鏈被打開得更多,吃到嘴里能清晰地還原《本草綱目》對其味道的描述:‘珍珠,味咸、甘’,與普通珍珠粉吃在嘴里的感覺也都不一樣。”
市場上的確有納米珍珠粉存在,只不過由于生產的機器和設備需要大量投入,小加工作坊根本投入不起,還是貝殼粉碎起來最方便、最省力、成本最低。最關鍵的是普通消費者通過肉眼還分辨不出來,由于消費者不懂內情,很多人鉆空子也就理所當然。
盡管全國香料香精化妝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化妝品分技術委員會在2008年組織國內專家和全體會員對《納米珍珠粉行業標準(送審稿)》進行了審查,并形成報批稿,但由于種種原因,關于納米珍珠粉行業標準至今仍未出臺。這也為市面上納米產品“培育”了良莠不齊的生存土壤,并最終導致全行業的無序競爭、價格大戰。
企業為了獲取利潤,不得不采用更差的原料,或者不按照技術要求進行生產,甚至假冒,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消費者并不知道真的珍珠粉應該是什么價錢,所以總是挑便宜的買,市場上越便宜的越好賣,于是某些企業便迎合消費者貪便宜的心理生產假珍珠粉以極低價格銷售,導致許多正規企業生產的正宗珍珠粉因為價格較高而失去競爭力,最后也被拖下生產假珍珠粉的泥潭。這種惡性循環,幾乎是一種典型的場景,在國內多個行業都不鮮見?!⊙胍曈浾咴诓稍L假珍珠粉產地政府官員時,當地官員表示正抓緊同國家相關行業協會聯系制訂有關珍珠粉的行業標準。“標準缺失”,這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管理中最容易被提及的理由。
奶粉是不是激素超標?質監部門驚爆“指標未列入檢測范圍”;一滴香到底有沒有毒?記者多方調查取證,卻連它到底是食品添加劑還是調味料都沒能說清楚,更遑論去要求相關部門做若干年的毒副實驗了。至于納米珍珠粉,情況似乎沒那么復雜。首先可以確定它必須是用珍珠做的,其次它需要達到納米級別,至少,應該達到企業宣稱的細度,這是基本要求。相關部門只要能結合這兩點,即使沒有行業標準也能清晰地做出判斷。
標準不是萬能的,即使有標準,食品、藥品、化妝品安全領域還是問題頻發。奶粉、眼藥水、阿膠、食用油、飲用水……
記得多年前曾經流行過這么一個令人傷心的笑話:
列車上有一個拄著雙拐的男子,腿斷了,要去坐一個殘疾人專用座位。列車員不讓他坐,非得要這個人出示“殘疾人證”。因為這位男子拿不出“殘疾人證”,無法坐上這個座位。
最后,引起周圍乘客的不平,有乘客要列車員出示“人證”以證明自己是“人”,最終列車員無法證明自己是“人” ,讓步了。
聽起來很傷心,想起來很荒謬,這卻是中國當下的怪現狀:
六個部門的政府官員無法對雞蛋是否真的作出鑒定,因為“沒有雞蛋的國家標準”;有關部門從來不關注奶粉是否奶做的,因為“國家標準中沒有規定是否要檢測三聚氰胺”,所以往三聚氰胺里摻奶粉也不會被認為是假奶粉。
如果出了任何問題,都把責任推到一個缺失的“標準”上去,那么作為人——標準的制定者,他的基本常識與義務,又在哪里?也許假珍珠粉事件的出現,不是因為標準的缺失,而是良心、道德、誠信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