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30日
信息來源:
重回戰略競爭之路
大多數企業最初的成功,來自它們獨特的戰略定位,以及明確的取舍。這些企業的活動都配合定位而行,但隨著時間流逝和成長壓力,企業不斷在不知不覺中妥協。盡管每項改變在當時看來都很合理,但是一連串累進的改變后,許多公司的妥協做法把自己變得和競爭對手沒有兩樣。
今天,歷史性定位已然在一些老企業消失無蹤,它們的挑戰一如新進廠商,在于應如何開始。它們碰到的現象其實很普遍:已具有規模的企業,經營收入卻平平,缺乏明確的戰略。增加產品的種類,并努力增加服務的新客戶群,加上仿效競爭者的活動,讓它們喪失了本身明確而有競爭力的定位。一般來說,只要競爭者有什么,這類企業就想要立即跟進,意圖囊括所有的顧客群。
有許多方法可幫助企業重回戰略競爭之路。首先,應該謹慎檢查目前的所作所為。許多大公司內部,都有一個獨特的核心。要把這個特質找出來,企業必須回答下列問題: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中,哪些最具有獨特性?
公司的客戶群中哪些是對公司最滿意的?
哪些顧客、銷售渠道或采購機會的盈利性最佳?
公司的價值鏈中,哪些活動的差異性和效益最高?
這些核心獨特性,會隨時間而漸漸地被掩蓋,只有去除它們,才能發掘支撐企業的戰略定位。在產品項目或顧客類別中,最能帶給企業利益或占最大銷售比重的,往往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接下來的挑戰是,重新把焦點放在獨特的核心上,并使它與企業的活動重新整合。通過不予注意或漲價等手法,來放棄核心以外的顧客和產品,而逐漸淡出此一市場。
企業的歷史也可能成為包袱。創辦人當初的愿景是什么?企業當初發展的產品和顧客是哪些?回顧一下,企業可以檢查最原始的戰略,了解它是否仍然有用。一個過去的定位是否能以現代化的方式執行,是否能與現代化的技術和實踐相匹配?這些思考會引發更新戰略的意愿,也會使組織努力重新找回自己的獨特性。這樣的挑戰可以激勵士氣,逐漸形成自信,以因應必要的取舍效應。
企業還可能基于其他原因,有意避免或模糊戰略的選擇。產業內的傳統觀點通常已根深蒂固,更強化了競爭的同質性。有些經理人誤將“以顧客為中心”當成必須服務所有顧客,或回應經銷渠道的每一項要求。其他的經理人則認為應對顧客的需求應保持彈性。
組織的現實也與戰略的做法背道而馳。取舍效應經常令人感到畏怯,有時候冒險作錯決定還會挨罵,不如不作決定來得穩當。企業一窩蜂地彼此模仿,因為大家都假設競爭對手必然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新獲得授權的員工,也會被要求盡可能地在所有方面作改善,盡管他們通常不了解整體的愿景,對取舍效益也缺乏正確的認識。有時企業也無法作出選擇,因為它不愿讓這些受到重視的經理人及員工失望。
文章摘抄于:《競爭論》 作者:(美)邁克爾·波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