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于復雜
很多創業者都有很大的愿景,要做平臺。比如前幾年不少小公司要做手機二維碼。但想一下,二維碼不但要做好產品,還要訂立標準,讓手機廠商接受預裝閱讀軟件,讓各種商家接受使用,這個不是小公司能做到的。創業公司還是應該從一件簡單明確的事啟動。凡是標準平臺性的、需要大量第三方接納的,或需要同時做好幾件事情才能成功的,或整個鏈條的大部分環節在控制之外的,最好都不要做。其實現在的互聯網平臺公司,大部分也都是從一個應用開始的。Yahoo(雅虎)最早是個網址站,QQ最早是個即時通信工具,360安全衛士最早是個木馬專殺。
另一個問題是多線開發,同時想做太多的事情。希望產品功能豐富,堆砌功能,沒有抓核心需求和核心價值,不注意政策和限制,選擇太狹窄的方向,不去考慮推廣渠道、贏利模式等。
·長期兼職
很多創業者為減少風險,選擇兼職創業,等產品第一版面市看看成功與否再做打算。其實在創業準備和研究的時間里,不辭職是可以的,但長時間兼職創業是不可取的。創業是一件需要全力投入的事,兼職往往導致執行力低下,思考不深入,團隊無法真正組建(創始人都不全職,如何吸引高素質的人加入),無法融資。最重要的是導致輕易放棄和丟失市場機會。大部分人創業的第一版產品和第一次嘗試往往都不會那么成功,成功往往來自后續不斷學習改進。比如社交和網頁游戲是我見過兼職創業比較多的,也是放棄非常多的。但很多現在非常成功的游戲,比如商業大亨,第一個版本市場反饋很不好,是通過半年多的逐步改進才逐漸成功的。
更重要的是機會。一個類別的新機會,時間窗口往往是有限的,從一個領域新開始到領域里出現成熟公司或大公司進入,導致不再適合創業,往往就一年多的時間。比如當Zynga、PlayfishA等成氣候之后,再做一個Zynga的機會就沒有了。從MySpace(在線社交網站聚友網)開始到Facebook成熟之后,再做一個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網站)就不太可能了。兼職創業者的競爭對手是那些100%全力投入的其他創業公司,你兼職怎么打得過別人?速度緩慢,一年很快就過去了,直接導致錯過整個機會的時間窗口。而這樣的機會,不是什么時候都有的。如果你對你做的事情大方向非常有信心的話,就不要兼職創業了。
·只招便宜人
有一些創業者,寧肯花5000元招兩個應屆畢業生,也不愿意花5000元招一個有一到兩年工作經驗的人。在他看來,兩個人干的活加起來總比一個人多吧,但事實上,他付出的各種隱形成本遠大于顯性成本。別人走的彎路,新手會幾乎不落地走一遍,誰來買單,公司唄。
有些人說,我是創業,我沒錢,我不可能雇那些精英,那不合實情,但關鍵的是,你至少得雇能干事的人吧?
那我招一個有經驗的人帶他們不就好了?這看起來不錯,但現實情況是,有經驗的人首先未必會帶人,其次是帶人也會損耗他的精力。我見到最不切實際的創業者,要求一群新兵蛋子去干老兵油子干的事兒,干不成就把責任全推到員工身上。關鍵是,新員工的能力有限,你逼他干他干不了的事情,那不是趕鴨子上架嘛。但是創業者又不可能等待那么漫長的培養周期。
初創者,一開始必須找到由幾個精兵強將組成的團隊,沒有找到就繼續找,寧缺毋濫,否則你的步伐會越走越慢,越走越難受。
·“拍腦袋”
我不止一次看到創業者“拍腦袋”,凡事都是“我覺著吧”,而不是“用戶覺著吧”。
以游戲行業為例,初創團隊資源不足,掌握不了大量決策所依賴的資源,所以他們面臨兩種選擇,要么跟著別人走,也就是山寨,要么自己“拍腦袋”,摸著石頭過河。
這些人去打仗,那不得死得很慘?一個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頭,要滅一起滅,一個是連情報都沒有就殺過去,蒙對了,大立戰功;蒙錯了,一敗涂地。對于初創團隊來說,你的那點資源能讓你錯幾次?
文章摘抄于:《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 作者: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