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域的立體環保實踐
潔凈重在制度化、常態化。去年初,遂昌專門推出“戶集、村收、鄉鎮中轉、縣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模式,每年投入不少于一千萬元,用于建設潔凈鄉村。
潔凈鄉村,光家園干凈還不行。分管潔凈鄉村工作的副縣長潘隆生表示,潔凈河道、潔凈田野、潔凈山林、潔凈能源都是潔凈鄉村范疇,都要“掃”出其中垃圾,從而打造一個立體式、全覆蓋的鄉村環保體系
培育原生態精品農業,3年內全面限制合成化肥、農藥、激素、添加劑的使用,就是遂昌推進中國潔凈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
3個月前,黃沙腰鎮發起了一場名為“找習慣、找死角、找藥瓶”的“三找”活動,并設立7個回收點。
“村民很踴躍,主動把之前扔、埋在田里的藥瓶、化肥袋挖出來,撿回來。目前已經收回了2000多個。”大洞源村環保志愿者、回收員林文能說。
據遂昌縣供銷社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地供銷社系統化肥銷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下降,而有機肥銷量則從2009年的200噸,增至去年的800噸。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農民自制的生態有機土肥。
為讓潔凈有標可循,目前遂昌正著手起草制訂中國潔凈鄉村實施標準,致力把中國潔凈鄉村品牌打造成一個具有經營推廣價值的國家級品牌。
村莊清潔,垃圾不落地;田園潔凈,農藥化肥不入土;水體干凈,地表水、地下水不受污染……全方位的環保實踐讓鄉村水更清,山更綠,村更美。
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引領
每天早上6時,烏溪江源頭柘岱口鄉-下村的垃圾清運員黃林貴,都會準時推著板車,一邊吆喝著“收垃圾”,一邊招呼村民把垃圾往板車上倒,并仔細地把沿途20多個垃圾桶逐一進行清理。
柘岱口鄉往下的三際線大熟村路段,公路保潔員黃家華也開始了路面保潔。
下游烏溪江水庫,四條保潔船同時分段打撈庫面垃圾。
蜿蜒曲折的烏溪江干流,流經3個鄉鎮10多個行政村,然后注入烏溪江,融入衢州。僅僅在遂昌,這條干凈的溪流至少惠及上萬農戶。
沒有約定,卻帶動全民參與的潔凈行動,轉變了傳統的“隨手扔”、“隨處倒”習慣。千百年來山區農村沿襲的陋習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改變,鄉村發展活力進一步顯現。
通過激活鄉野環境、鄉村生活、農耕文化等特色資源要素,山村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依靠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和農家樂旅游,近3年遂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幅達14%以上。
一年多的實踐,潔凈鄉村品牌效應漸顯。潔凈帶來口碑,口碑帶來人氣。不為掃地而掃地,而是在構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以潔凈為基礎,耕讀人家黃泥嶺、漁歌溫泉紅星坪、紅豆養生湯山頭……一個個魅力鄉村精彩呈現。全縣64個村發展起農家樂,占全縣村數的近三分之一。
遂昌的計劃是,通過三五年努力,讓潔凈意識融入遂昌群眾、干部心中,與鄉村休閑、原生態精品農業等產業培育緊密結合。“中國潔凈鄉村”品牌將會帶來無可估量的社會效應、品牌效應、經濟效應。
來源:麗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