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加息、多次上調準備金率使銀行資金壓力大增,發行大量理財產品以留住存款成為商業銀行的普遍做法。同時,銀行之間競相提高收益率,使不少上市公司將閑置資金投向理財產品的購買。但是,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銀行在產品說明書中披露理財產品資金投向時,所公布的投資范圍一般比較寬泛,理財產品資金流向不透明的風險不容小覷。
記者查閱了某銀行一款名叫“黃金周0123號”的公司理財產品,該產品投資于AA級(含)以上信用級別高、流動性好的銀行間市場流通債券,銀行承兌匯票及其他金融資產。其中“其他金融資產”的表述比較模糊,并且未明確投資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該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產品說明書中寫道,如資產組合內信托貸款和信貸資產借款企業未能足額償付貸款本息,則由此產生的本金及理財收益損失的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在最不利情況下,投資者甚至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該理財產品風險提示等級為“中等”。
記者查閱其他銀行網站的公司理財產品,如此表述的并非個案,還有一些理財產品投資范圍表述為“包括但不限于某領域”也不在少數。
據悉,由于國內理財市場競爭激烈,各家銀行紛紛利用高收益率吸引客戶,而這其中就可能隱藏著較大的風險。正是基于此,銀監會此前曾叫停融資類資產進銀行理財“資產池”,包括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但據業內人士介紹,單純的信貸類產品發行量已明顯下降,但組合投資類產品中的信貸類產品數量仍非??捎^。
銀監會10月9日頒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了理財產品的監管力度,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將存款單獨作為理財產品銷售,不得將理財產品與存款進行強制性搭配銷售。《辦法》第二十條規定,理財產品銷售文件應當載明投資范圍、投資資產種類和各投資資產種類的投資比例。不過,該《辦法》要到2012年1月1日才開始實施。
盡管目前還未出現上市公司因購買理財產品而出現虧損的情況,但關于中小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虧損的投訴事件卻不絕于耳。雖然投資主體不同,但無論對公司,還是對個人來說,購買理財產品可能產生虧損的風險,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