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9月16日訊 在遂昌縣三仁畬族鄉坑口村靜謐的竹海里,機器的隆隆聲顯得格外響亮。循聲望去,只見一臺挖掘機揮動“長臂”,在竹林里加班加點修建一條寬約3.5米的10公里竹山路。
“這可是我們村的致富路,全村老少都盼著竣工。”村委會主任項小華告訴記者,這條連接5000多畝“綠色銀行”的大動脈,將使坑口村謀劃多年的生態創業致富夢想化為現實。
在坑口村,郁郁蔥蔥的竹林漫山遍野,竹產業一直都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單是3000多畝高效生態竹林的成功建設,就使全村近三百戶村民告別了貧困,住進了新房。然而,由于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沒能跟上,農戶的收入大打折扣。
“上一趟竹山,路途遙遙,爬山的時候還沒什么,砍完毛竹背下山那可真受罪,幾個來回下來,竹子沒扛下多少,肩膀已經被磨破皮,得疼上好幾天。”55歲的村民周永貴說,一家人忙不過來,只能雇人幫忙,一年下來,家里20多畝毛竹毛收入2.7萬元,光是付人工費就得1萬多元。
在坑口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面臨著周永貴這樣的增收困局。修建竹山道,便成為了這個偏遠小村的頭等大事,然而,由于籌不足修路錢,這個制約發展的難題不得不擱置了一年又一年。
“今年趕上了好時機,縣里出臺了竹產業富民強縣行動計劃,每公里竹山道給補助5萬元,一下就把資金難題給解決了。”項小華算了一筆賬:投資100多萬元的竹林道建成后,砍竹成本將從過去的每百公斤44元減至14元左右,一年減少支出至少60萬元,等于增收60萬元。
征地、集資、幫工……這項讓村民們盼望多年的民心工程一開工,就得到了火熱的投工投勞響應。得知修建竹林道要經過自家60多平方米的泥房,周永貴二話沒說就帶著全家人把房子給扒了。“雖然房子倒了的時候很心疼,但這絕對比不上修路重要,總不能讓下一代繼續受苦。”周永貴說。
不僅要用竹山道致富,還要用竹文化致富。在遂昌縣林業專家的協力策劃下,一個打造“毛竹文化第一村”的規劃,也被排上了項目建設的日程表。“我們要在村口建一個‘竹文化主題公園’,展示竹子生長、利用和高效竹林培育等知識,進而以此為依托,引進竹制品深加工企業,發展竹林農家樂,從而拉長產業鏈,讓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輕松致富。”項小華說。
來源:麗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