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政府向上級申報計劃建設廉租房600套房,但在約定期限內卻一套未建,實際只利用商品房改出72套,而該計劃的1600萬元國家專款已經撥付到位。商州區政府近期提出補救整改措施,72套廉租房在6月底前搖號配租,另外528套廉租房將開始施工(5月30日《新京報》)。
從3萬平米、600套廉租房的申報計劃,到與開發商簽訂11600平米、200套房的房屋回購合同,再到改頭換面實建72套廉租房,商州區政府在惡意縮水廉租房建設面積和套數的同時,也一步步地把自己推入了弄虛作假的泥潭而難以自拔。
600套廉租房大幅縮水,首先源于申報計劃“注水”。商州區政府之所以向上級多申報400套廉租房計劃,是為了“套取”更多的國家資金,從而減少自己對保障性住房投入的配套資金。說白了,就是用國家多撥付的400套廉租房資金,來充抵自己在200套廉租房建設中應該投入的大部分資金。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經過大幅縮水200套廉租房也因規劃和土地使用等原因,一套都沒有在約定期限內蓋起來。在此背景下,商州區政府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輿論監督和公眾質疑,不得不在一棟商品房內改建出72套所謂的廉租房。
縱觀這一事件,如此廉租房建設,明顯違背了以人為本執政理念,褻瀆了廉租房建設政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損害了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傷害了民眾特別是符合廉租房租住條件者的心。廉租房可以再建,但民眾受傷的心恐怕久久難以愈合。
違規成本過低是廉租房、經適房等保障性住房“丑聞”不斷一個重要原因。“丑聞”被曝光后,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干脆“對事不對人”,致使相關責任人全身而退、毫發無損。因而,600套廉租房大幅縮水事件不能只在廉租房層面“補救整改”了事,還必須對環環相扣的弄虛作假行為一查到底,問責到人,以儆效尤。否則,法治難彰,民憤難平。(云南陳堯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