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制造業的海外轉移步伐加快。日前,在浙江省中小企業局牽頭下,一批日本企業帶著20多個項目,前來與浙江企業對接。這對于正處在轉型升級關口的浙江企業來說,無疑是個良機。和浙江其他地區一樣,義烏盡管享有小商品“通天下”的便利,但大批中小企業仍受困于“成長的煩惱”。在此次日本制造業海外轉移的大潮中,義烏企業如何利用自身優勢作好承接,成為關注的話題。
日本制造業遭遇瓶頸 欲加快海外轉移步伐
浙江籍學者馮昭奎多年來致力于日本社會、經濟、文化的研究,目前擔任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
在馮昭奎看來,“日本制造”之所以在世界范圍內久負盛名,其特色就是擅長制造位于全球產業鏈源頭的中間產品和資本產品,擁有基本零部件、材料及制造機械的尖端產業集群。日本有成千上萬家能幾十年如一日,甚至代代相傳地鉆研專門技術領域的中小企業。不少中小企業能制造一般企業制造不出來的產品,因而被稱為“only one”(僅此一家)企業。 也正因為這些核心技術產品難以取代,日本國內外很多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高技術企業震后面臨斷貨、漲價等問題。以汽車、半導體和電機為代表的日本制造業的許多企業,至今仍全部或部分被迫停產。 與此同時,日本地震發生后余震不斷,專家估計余震有可能持續多年。為此,日本不少企業不得不對原有產業布局進行反思,考慮將原來為防止“技術外流”而沒有轉移到國外的部分生產據點向國外轉移。 而在北京大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風向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人李風看來,強震不過是日本加快制造業向國外轉移的一個引子。事實上,日本近20年來經濟一直處于低迷狀態。日本國民對經濟增長前景普遍信心不足;消費預期不好導致日本國內市場萎縮;隨著成本不斷上升,生產和投資不斷下降,日本企業開始面臨庫存大增、融資困難、日元升值等現實困難。這些都是日本制造業欲向海外轉移的重要因素。 日本制造業優勢仍存 或可彌補義烏企業短板 盡管日本制造業面臨諸多困難,但其獨特優勢仍在。具體表現為,日本企業具有先進的研發體系及技術,成熟的管理與經營理念,遍布世界的營銷渠道和一大批全球知名品牌。而這些正是義烏中小企業存在的短板。 “出口一車皮襯衫,抵不上進口一臺機器”,這恐怕是對義烏一些中小企生存現狀的形象寫照。長期以來,義烏中小企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相當一部分仍混戰在低端市場的紅海里。尤其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產業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等問題愈顯突出,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迫在眉睫。但令中小企業犯愁的是,轉型升級并非易事,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技術、品牌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諸多瓶頸制約。而要突破這些瓶頸,進行先進技術研發、產品結構轉型和品牌推廣營銷,無疑是必需的突圍“路線圖”。 “日本企業需要浙江的市場和資金;浙江中小企業需要日本的技術、品牌、渠道和管理。”李風認為,雙方在合作上都可以找到最佳結合點。浙江企業可以股權合作為主要形式,通過公開市場和私募市場,以收購、并購日本企業股權為主要手段,從而獲得日本企業的技術、品牌、渠道和管理;日本企業則可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包括技術入股等多種手段,獲得中國的巨大市場,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現有日本市場的競爭優勢,擴展世界其他市場。 而對于民間資本雄厚的義烏來說,經過多年的積累,不少企業目前已初步具備了包括資本輸出在內的綜合實力,走出國門,通過股權合作、并購等方式“鯨吞”外國企業已成為可能。 中日合資的“義烏樣本”———“川野” 在國內家電制造業,一個叫“川野”的品牌近年來異軍突起,不僅連續3年中標家電下鄉,還成功躋身于家電制造業四大合資品牌之一。人們在驚嘆這匹“黑馬”創下的市場奇跡時,其中國制造基地位于義烏卻很少為人所知。 “電子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是日本的兩大重要支柱產業,不過與汽車制造業在日本國內一路高歌猛進不同,日本的電子制造業較早就開始轉型———探索海外聯合發展模式。”日本OPC株式會社川野中國區副社長汪洋說,正是基于這樣的市場戰略,日本OPC株式會社旗下的川野品牌2004年與浙江憶豐科技聯合在義烏建立了中國生產基地。 事實證明,這個中日合資的“義烏樣本”是成功的。浙江憶豐科技通過引進日本“川野”品牌及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家電生產企業,一躍成為國內家電制造業的“黑馬”;“川野”也通過義烏獨有的市場優勢,一舉打開中國廣闊的家電下鄉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日本強震中,“川野”因為將“雞蛋”放在義烏這個“籃子”里,不但沒有被“震”碎,反而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如果說“川野”是義烏企業“借東風”的一個成功個例,那么更多其他行業的義烏企業同樣大有可為。比如,義烏玩具產業可以對接日本動漫產業;義烏服裝行業可以導入“日韓風”;義烏飾品行業可以通過與日本的對接,嘗試突破重重國際貿易壁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