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余杭區新農村建設工作大會,全面回顧總結了“十一五”新農村建設工作與經驗,全面部署了“十二五”時期,和2011年新農村建設和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各項重點工作。這是我區十二五開局之年又一重要工作部署。如果說《余杭區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項目五年行動計劃》為余杭新農村發展繪就了藍圖,那么,區長姜軍在大會報告中提出的,建設“宜居田園城市、美麗都市鄉村”的構想,就是為這一藍圖定下的色調,這是余杭未來的色彩,這也代表了余杭百姓的最美好愿望,這也更應該是余杭廣大干部群眾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嶄新目標。
過去的5年,余杭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績顯著,總體上已全面進入了統籌城鄉區域融合發展、新型城市化加快引領城鄉協調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產業轉型提升的新階段,“宜居田園城市、美麗都市鄉村”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當然,無可否認,當前新農村建設還面臨不少矛盾和挑戰,如現代產業發展與傳統生產方式的矛盾,流動人口大量涌入與社會管理的矛盾。撤村建居社區后續管理和建設工作還較為薄弱,相當一部分村發展空間受到制約,項目引進、集體經濟發展仍然滯后,企業、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仍較缺乏,農民主體力體現得還不夠,等等。對此,區委、區政府毫不回避,而是以切切實實的行動,以大量周密、前瞻的規劃和清醒果敢的決斷力、執行力來帶領全區干部群眾作出嶄新的宣示。
剛剛制定的《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項目五年行動計劃》,可以說是一份完全按照項目化管理要求操作的、含有倒逼機制的新農村建設“藍皮書”。它設置的數十個項目中,每個項目(子項目)都有行動目標、行動步驟、指導主體、責任主體。像優勢產業功能區建設、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農民素質教育、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污染防治監控管理等等,都在這份計劃中以項目的形式加以定格、明確。
全區上下要對此次新農村建設工作大會,包括對《五年行動計劃》的精神和豐富蘊涵加以準確深刻地把握。要在“宜居田園城市、美麗都市鄉村”愿景指引下,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迅速地、廣泛地行動起來。
當前,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工作機制和發展模式,使偏遠地區獲得發展機遇;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培育集體經濟穩定收入來源,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健全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機制。大力實施村級物業經濟、生態休閑開發、存量資產盤活、異地集中開發、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多種實現形式。
要著力破解農業、農村、農民、農民工、農場職工和城中村這“五農一村”問題。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最大限度實現農業與農村內部充分就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就近轉移。要積極創造吸引社會資本尤其是工商資金投資新農村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加大農村環境治理和農村生態保護的投入。
要大膽探索新型社區協助政府承擔公共服務的手段和途徑,加強撤村建居社區城市化管理服務的能力。把社區公共服務作為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實現城鄉居民在勞動就業、社會救助、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安全環境等方面都能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建立社區服務標準體系和監督評價體系,促進社區服務往深入、細致的方向發展。
要強化“清潔綠化健康文明”行動、“美麗洲精品村”創建、中心村建設和“風情小鎮”創建等載體;不斷完善和創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土地股份制改革、集體土地流轉和集體“三資”管理等農村改革發展體制機制;加大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資源聚合、產業發展的平臺。
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共建共享“品質之城、美麗之洲”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我們要抓住新型城市化、產業融合和區域實力增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推行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完善城鎮與農村建設布局,強化現代產業和生態發展,從而讓田園與城市、都市與鄉村相得益彰、融合發展,讓“宜居田園城市、美麗都市鄉村”的美好愿景變為余杭大地上移步即景的美麗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