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經濟減速的擔心消除,不排除未來政策緊縮的力度超出市場預期的可能性。唐建偉說,預計今年上半年可能出現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和匯率“三率”攜手上行控制通脹的局面。
國務院第五次全體會議在部署今年一季度工作時,把“確保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放在首位。
姚景源說,目前有兩個物質條件決定不會出現惡性通脹:一是糧食連續七年豐收,糧價穩則百價穩;二是工業品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一些行業還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
“我們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在2011年把物價控制在預期目標范圍內。”馬建堂強調。
92%
16.6%“轉方式”期待實質突破
如果說物價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的“近憂”,那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則是“遠慮”。尤其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如何在調結構、轉方式上取得實質性突破,關系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2010年中國經濟調結構取得了積極進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上年回落了6.2個百分點,回落幅度近年來少見;外貿順差規模連續第二年縮減,2010年下降6.4%;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92%。此外,高新技術產業2010年增長16.6%,增速比上年加快了8.9個百分點。
然而,與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期待相比,調結構、轉方式仍亟待實質性突破。一些地方在制定“十二五”規劃目標中,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仍然提出五年經濟總量翻番等高增長目標。
“今年還是要適當讓速度保持平穩狀態。這樣才能有精力抓結構調整,也才有能力把物價總水平控制住。否則,不但物價控制不住,結構調整又要貽誤重要時機。”姚景源說。
“調整結構不是短期能見效的,是為了長遠。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充分發揮對調結構、轉方式的推動作用,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加大研發投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嚴格實施節能減排,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祝寶良強調。
2011年必將是一個轉變和變革之年,相信2011年將看到轉變的希望,收獲變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