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11日訊 總長160多公里,總投資超90億元的大工程,肯定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在“施工不流土”、“借土造田相結合”等理念引導下,黃衢南高速一期衢南段工程就新增良田590多畝,每公里減少占地2400平方米。高速二期黃衢段節約土地也不少于200畝。
動態調整中節約用地
“黃衢南高速橋梁、隧道占比大,一期工程占比27%,二期占比51%。”浙江黃衢南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工程部的姜超介紹,除了設計中少占耕地的選線理念外,施工中還及時收集各方意見建議,在動態調整中節約用地。
常山縣招賢鎮干部群眾反映,高速公路經過的大溪沿是重要良田,希望能夠改變設計,盡可能多節約一些土地。經過勘察,公司調整了原設計方案,將路改成橋梁,500米長的橋為當地節約25.9畝土地。江山市碗窯鄉后壟高架橋,也是在施工圖審查后作出調整的,565米長的路改橋后,節約土地29.2畝。
市高速辦的周根榮介紹,高速公路加路基,寬60米,路改橋后,橋寬只有25.5米,既節約了土地,也避免了與其它公路、建筑物構成“包心地”、“三角地”,不會影響到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
黃衢南高速處于重丘陵地帶,在設計中,國家和省里就明確盡量利用荒地廢地施工取土。周根榮介紹,每公里高速路占用土地不得超過8.8公頃,即132畝,黃衢南高速實際占地為6公頃左右。去年5月,這一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管理經驗,受到了國家交通運輸部質監總站站長李彥武高度稱贊,認為“為全國高速公路項目建設樹立了典范,值得全面推廣”。
建路造田兩相宜
“施工不流土、完工不露土”,旨在保護好土地的同時,還要實現資源再利用。
黃衢南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一期工程中,江山石門鎮范圍內較為典型,其中A5合同段K123+700和K125+700兩處分別造田162畝和120畝,為當地節約了近百萬元造田費用。目前已經有30畝新造田地,以每年150元/畝的價格對外承包發展效益農業,實現了高速公路建設、村鎮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和農民群眾利益多贏的格局。
取土、棄土與復耕相結合,還要盡可能地保證原生態。黃衢南高速公路建設有個“三不”目標——即不大填大挖,不亂砍風景林、名貴樹木和古樟樹,不擾亂山洪水系。
二期工程全線28.5座隧道,有106個洞口,隧道進出洞的處理對環境影響不小。為此,建設施工人員根據“零開挖”自然進洞法,保護了洞口的植被,山坡、植被受到保護的同時,也減少了隧道入口的占地。
黃衢段全線隧道單洞長41860米,全隧道施工過程產生了大量洞碴,公司因地制宜,一方面對符合要求的部分洞碴破碎加工后當作結構物混凝土各類骨料,另一方面可用于后期路面底基層、基層骨料加工,合理堆放,最大限度地進行再次利用。
“這其實是一期工程衢南段經驗的延續。”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7年10月,由省交通運輸廳、環保局和國土資源廳聯合舉辦的全省交通行業環保與節約資源現場會,就總結了衢南段最大限度地節約、保護和利用農用耕地,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改善沿線生態環境的經驗。(記者王繼紅通訊員方超)
背景鏈接:黃衢南高速是國家高速公路規劃中北京——臺北G3公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省交通規劃中連接安徽、福建的省級干線公路。分衢南段和黃衢段兩期實施,是我省唯一的由國家交通運輸部和省交通廳聯合組織實施的勘察設計典型示范工程,也是我省創精品工程的試點工程。一期衢(州)南(平)段于2005年11月28日開工建設,2008年12月24日建成通車;目前在建的黃(山)衢(州)段于2007年7月開工,按初步設計批復計劃,2011年6月建成通車,照目前進度,可提前半年于今年底建成具備通車條件。
據衢州日報 記者 王繼紅 通訊員 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