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08日訊 投資13500萬元的工業項目,用地僅20畝,換在五六年前,也許會一路綠燈,但由于該項目對環境污染較嚴重,治理困難,沒有通過“工業項目決策咨詢”,衢州放棄了。
這不是單例。市區今年僅前9個月,年產千噸4-氯苯甲酸系列產品、500噸苯并三氮唑系列產品等8個化工項目就遭到了否決,總投資超過13億元。“從2005年至今,全市否決了300多個項目,總投資120多億元。”11月4日,市經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僅市區4個經濟開發區就否決了96個項目,總投資52億元,節約土地2100多畝。
2002年,隨著衢州“工業立市”戰略的確立,園區建設提速,每年平均推進8平方公里,市經委曾于2004年底做過調研,2002年前,衢州新引進項目平均投資強度僅50多萬元/畝,2004年雖逐步提高到90萬元/畝左右,但是投資強度總體不強、項目個數偏少、產值稅收偏低、土地閑置率高、產業主導化不明等問題隨之而來,“揀到碗里都是菜”的現象時有發生。
2005年10月,市政府出臺《衢州市區工業投資項目決策咨詢服務協調制度(試行)暫行辦法》,在市區范圍試行。市經委工業園區處處長藍國云介紹,當時一些部門、單位與個人對此有所抵觸,認為會影響招商引資,減慢工作效率,進而影響發展環境。“其實龍游此前已實施這一做法,市政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加以完善。”藍國云說,2006年11月該辦法在全市推廣實施后效果逐年顯現。2009年,全市通過決策咨詢的工業項目平均投資強度181萬元/畝。今年前9個月,達到231萬元/畝,同比增長兩成多。
一次工業會議上,一位市領導與嘉賓說起工業投資項目要落戶衢州要多少畝地時坦陳:“不是哪個人能說了算的。”這是因為項目決策咨詢制度有一整套科學的運作方式,包括政府牽頭部門分工負責,專家咨詢和項目峻工復核驗收等制度。市經委有關負責人說:“通過專家咨詢是進入衢州的‘門檻’,峻工復核驗收制度則是另一把‘鎖’,切實把住了項目的產業政策關、選址布局關、質量關和企業素質關。”
像專家咨詢制度,衢州在杭州和本地建立兩級專家庫,對化工和其它有特殊要求項目,一律實行專家咨詢制度,即決策咨詢前項目提交專家咨詢,由專家對項目作出評判,將專家意見作為項目決策咨詢的主要依據。
“以前我市各個開發區(園區),從省級開發區到鄉鎮工業功能區,都是綜合性園區,項目重復建設、用地過大時有發生。”藍國云介紹,像五六年前,一個總投資幾千萬元的項目動輒用地100畝,實際用地僅一半左右,經過專家咨詢、峻工復核驗收集中評審的“把關加鎖”,水分被“擠干榨凈”。
依托這一制度,衢州還完成了沈家和常山化工園區的整治和搬遷。藍國云介紹,像沈家化工園區整體搬遷中,42家企業,僅有7家通過決策咨詢機制落戶至市高新園區。
體制創新、走在全省前列的衢州“工業項目決策咨詢服務協調制度”,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招商引資中“選擇”機制不落實問題,有效處理了企業投資項目實行備案制后政府對項目質量缺位把關問題,得到了國家監察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相關領導的肯定。早在2007年5月,副省長金德水點名把全省園區建設現場會放在衢州召開。
據衢州日報 記者 王繼紅 通訊員 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