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與客戶同發展、與地方經濟共繁榮,才是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之道
浙江天臺人倪湘蓮是名小兒麻痹癥患者,自幼雙腳殘疾,2008年泰隆銀行舉辦的一次青年創業大賽讓她得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熟讀藥材書籍的倪湘蓮獲得比賽第二名的佳績和泰隆銀行6萬元的“創業通”貸款,她隨即啟動了夢寐以求的金銀花種植基地計劃。今年倪湘蓮的基地已擴大到100畝,金銀花銷到了全國各地。
王鈞倡導要“為真心創業者加油”,不吝嗇“授人以魚”,但更強調“授人以漁”的重要性。
2007年底泰隆銀行把第一個異地分行定在經濟欠發達的麗水市,并把城郊農戶列為重點服務對象。開展業務時,銀行客戶經理往往以村支書、村長等“能人”為突破口,首先與這些人建立業務關系,樹立標桿,再讓其他農戶在“榜樣”帶動下創業致富。到今年6月底,泰隆銀行發放的涉農貸款余額達到了62.7億元,占比為36.4%。
對于有志創新的小企業,泰隆銀行更是積極提供信貸支持,幫助他們實施技改或轉產。“小企業缺錢給他錢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過貸款幫助企業實現提升。”王鈞認為,銀行發展客戶不是做“交易”,更不是“一錘子買賣”,與客戶同發展、與地方經濟共繁榮,才是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之道。
溫嶺人徐勇堅原本經營一家小型機械廠,因技術含量不高生意不景氣,2007年決定轉行生產竹制品,但跑了幾家銀行都由于抵押不足貸不到款。泰隆銀行的客戶經理接到申請后很快來到企業調查,認定竹制品是綠色、環保型產業,市場前景廣闊,同意貸款8萬元。徐勇堅靠這筆貸款擴建了廠房,添置了新設備,如今生意越做越紅火。
多年實踐下來,泰隆銀行對自身的市場定位有了更堅實的信心。王鈞發現,即便是在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銀行機構眾多,但由于金融資源多向高端客戶集聚,對于小企業和郊區農戶來說,依然存在金融“沙漠”現象。泰隆銀行上海分行從今年2月成立至今,已服務客戶1000多戶、貸款10多億元,受市場歡迎程度遠超事先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