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表示,預計再過一個季度左右,房價必降,但降到什么程度不好說。(《新京報》)
房價終于要降了,這個消息足以讓房價泡沫論者歡欣鼓舞。
但且慢高興,國土部部長的判斷并不能代表市場的判斷。房地產成交量連續下挫,但除了一些中低端商品房降價外,我們并未看到房價大幅下挫,而是漲幅環比下降。與此同時,我們還看到大開發商在二三線城市奮勇拿地,悖反的市場現象,說明市場仍然處于觀望期。
房價下降是有前提的。
首先,房地產政策不發生大變化。被稱為最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后,在各地被兌水稀釋,除了北京外,地方細則大多較為溫柔,而作為市場風向標的上海,除了保障房規劃外,至今尚未出臺細則。這不由讓人產生雷聲大、雨點小的疑問。[國土部:房產市場可能全面調整房價將下降]
其次,貨幣政策不再出現放松勢頭。貨幣供應在經歷了6月份的緊縮后,從6月末到7月初有放松跡象。截至7月2日,央行連續第6周向市場凈投放資金,累計投放資金達7830億元。人們預計央行在下半年出口訂單下降、CPI平穩等綜合因素影響下,不會出臺更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也是市場觀望濃厚房價卻不下跌的根本原因。
再次,必須對央企主營業務實行監管,提高央企的融資成本。否則,央企在低融資成本、主營業務不振的逆向激勵下,還會沿襲靠房地產發財的老路。目前,一些央企挾巨資兇猛拿地。 6月30日的天津土地拍賣會上,中鐵建以40.323億元的總價將三幅地塊全部收入囊中。其他諸如首開股份、北辰實業等央企,也均加入了拿地戰團。[2010上半年南京土地市場交易情報:總額創新高]
最后,必須使政府脫離賣地財政的窠臼,由稅收逐漸替代。但各地政府賣地食髓知味,如煙癮者一樣樂不思蜀。
上述幾個前提,都沒能完全實現,因此房價才會處于膠著期。接下來,既得利益集團要求房價回暖的呼聲會越來越高。我國6月PMI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為 52.1%,環比降幅創歷史新高,訂單指數和生產指數雙雙下滑,這說明,終端需求的萎縮已傳導至生產。目前加息等預期已經不存在,持有房產者靜觀其變,皮球已經踢回到了改革者的腳下。如果回到房地產拉動經濟的老路,是個大倒退,中國所有經濟結構調整的努力將毀于一旦。抑制房價,激勵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是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