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鹿城市場中斷的外貿“新走廊”通了
3月6日,多批貨物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報關,從溫州口岸出口海外。
作為一項國家級試點,鹿城市場采購貿易可享受增值稅免稅等諸多優惠政策,為鹿城等地輕工產品出口架起外貿“新走廊”,去年全年通過該方式實現出口額39.18億美元。然而,受疫情影響,原定復工日期一再推遲,連續半個月出口額為0。直至2月24日,鹿城市場采購貿易出口首批輕工產品18.67萬美元,到3月8日累計出口超6000萬美元,復蘇動能日漸強勁。緊急動員集卡車司機返崗、抱團協助趕訂單、攜手聯動拼湊貨柜……復蘇背后,是當地連續一個月與時間的賽跑。
“車沒人開、路不通暢、人進不來、生產好的貨出不去……”溫州市鹿城區商務局總經濟師宋堅毅告訴記者,疫情管控期間,市場采購貿易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盡快重新打通外貿“新走廊”,成為了宋堅毅等人一致的心聲。
2月9日,原本是市場采購貿易復工的日子,彼時疫情防控任務十分艱巨,但各項準備工作已緊鑼密鼓開展。
司機短缺是一道難題。用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的溫州港狀元岙碼頭共有集卡車司機350名,其中湖北籍司機140名,而溫州本地司機僅有13名。在外地司機一時無法到崗的情況下,如何破解人員短缺難題?溫州港、鹿城區商務局、鹿城區輕工產品交易服務中心聯手在重要卡口派駐“黨員先鋒崗”,對物資運輸車輛的司機進行登記,建立集卡車司機信息備用庫,作為市場采購貿易物流后備力量儲備,并聯手各個車隊聯系湖北以外的集卡車司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協助租房、報銷路費等服務動員他們早日返崗。
與此同時,溫州港集團收集各車隊信息,將在溫可調配集卡車名單上報溫州市交通局、公安局,申請對應車輛的專用通行證,緊急辦出100多張全省通用的通行證,實現全省范圍內免隔離往返通行。
如今,當地已成功打通海陸空三方通道,運力恢復七成以上。
物流逐步暢通,如何盡快趕出訂單,成為外貿公司遇到的另一棘手問題。
按照外貿公司運作模式,一般訂單早在數月前就已經敲定。工人未完全到崗、原材料不足、防控物資短缺一度成為生產企業復工復產的“絆腳石”。
如何破解?鹿城以產業鏈為紐帶,整合上下游企業支部書記、黨員、駐企服務員等力量,覆蓋鞋類、五金、農產品等多條產業鏈總計1000多家企業,發揮黨建優勢,打造“紅色聯盟”,聯盟內企業在供貨、用工、生產、銷售等環節實現有機銜接、互通有無,加快企業復工復產和達產擴產。
連日來,“紅色聯盟”成員分別前往安徽、四川、貴州等地接員工返崗,僅豐門一個街道,就已派出47輛專車,接回返崗員工3000余人。而在濱江街道等地,“口罩互助銀行”遍地開花,解決了不少企業防控物資短缺的燃眉之急。
“紅色聯盟”還根據各大企業產能恢復情況,及時對接配套企業,幫助合理安排訂單、有序組織生產。通過“紅色聯盟”成員牽線搭橋,鞋企康榮把年后首批12萬雙制鞋訂單拿出來共享,讓千江水、冠亞兩家鞋企近期忙個不停,有了走出困境的底氣,同時也為訂單趕制“插上翅膀”。
浙江合縱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葉建敏說:“以往都是一筆訂單全部做完發貨,現在基本都是趕出多少,先發多少。雖然疫情不可避免造成部分訂單發貨時間延后,但要讓客戶看到我們一直在努力。”
在國際航運公司,通常按照貨柜數量計算價格,發往境外,一個貨柜運費動輒數萬元。連日來,為加大限度節約成本,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的貨柜,往往成為“大雜燴”,裝著鞋服、眼鏡、五金等不同輕工產品。通過鹿城市場采購貿易拼柜服務平臺,多的時候,五六家外貿公司共同“湊”成一個貨柜。
截至3月8日,鹿城市場采購貿易復工后共報關728票,實現出口超6000萬美元,均為溫州本地企業生產的貨物。
來源: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記者 戚祥浩 通訊員 婷瑋 嘉若 作者: 吳珂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