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走出經濟困境、全面復蘇的根本之道、關鍵之舉。而杭州正處在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加速的關鍵時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沈堅這樣說道。
從“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
今年一季度,杭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2303.34億元,增長28.9%;實現工業增加值457.87億元,增長18.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率從去年同期的26.8%收窄為12.5%,已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虧損額大幅降低37.2%。
杭州市經委主任趙紀來表示,強勁回升得益于“工業興市”戰略以及近年來轉型升級的各項舉措。他告訴記者,杭州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態勢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從“村村冒煙”到集聚發展,從“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
數據顯示,自2000年確立“工業興市”戰略以來,杭州工業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從1999年的1176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9205億元,年均增長25.7%;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從2000年的5.49%上升到2009年的5.86%。
2009年,金融危機使杭州工業經濟遭遇了“最困難一年”。但工業經濟累計降幅逐月收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增長1.3%。
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2009年的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榜單上,杭州有38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更是有81家杭州企業入圍,連續七次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直面“優勢的流動性”
“成績固然可喜,但挑戰更加嚴峻!優勢是有‘流動性’的。有些當年的優勢現在已經不明顯,有些優勢譬如外貿出口正在演變成劣勢。所以,對于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沈堅對記者說道。
杭州市經委的一份調研報告揭示了杭州工業面臨的挑戰:一是以傳統行業和終端競爭性領域為主,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不快,總體層次處于價值鏈低端,外貿依存度高達54%,產業集中度比較低,同質競爭激烈;二是投入不足。除2007年增長13.7%外,2005年以來,杭州工業投資的增幅始終在個位數徘徊。2008年固定資產投資中二產比重僅為30%;三是杭州工業企業R&D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僅為1.1%,遠低于國際公認的5%這一具有競爭優勢的水平。
統計顯示,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占杭州全市工業比重為24.4%,與深圳54%、青島46%、蘇州34%的占比差距明顯。
另外,與其他副省級城市相比,杭州工業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更為明顯:缺乏港口資源、土地資源,也缺乏政策資源,在節能降耗減排、土地紅線、產業布局等宏觀環境、要素制約的壓力不斷加劇情況下,產業發展的環境容量和空間受限。此外,杭州的水、電、氣、地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大高于武漢、成都、南京等副省級城市,在商務成本競爭方面處于劣勢,阻礙了人才的集聚,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2009年,杭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靠前。但沈堅表示更關注杭州的總量優勢、發展后勁所遭遇的挑戰:“今后杭州工業靠什么發展,怎么發展,能否持續發展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且必須回答的問題。”
“四大”戰略提速升級
5月12日,杭州市工業興市大會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召開。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黃坤明強調,工業興市對杭州來說具有戰略意義,市委、市政府將繼續深入實施“工業興市”戰略,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
黃坤明著重指出,下一步杭州市要在轉型升級的主抓手——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在杭州市蕭山區東北部、杭州灣南岸,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的大江東新城是杭州打造大平臺的一個代表。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原有平臺基本“客滿”之后,大江東新城、青山湖科技城、余杭創新基地等新的發展平臺規劃面積已超過600平方公里。
據悉,盡管新的發展平臺規劃面積不小,但在杭州市有關負責人眼中則是寸土寸金。能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要看其是否符合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要求的新產業,是否是符合轉型升級方向的先進制造業,是否符合有效益的大項目標準。
4月26日,廣汽集團和浙江吉奧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以大江東新城內吉奧分公司為基礎,合作建設全國第二大規模的微型客車基地,中期規劃年銷售400億元。此外,聯邦快遞、中國重汽、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世界500強、國內央企、行業領軍企業也紛紛入駐。
據了解,杭州下一步將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等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并以打響“工業設計之都”品牌為契機,大力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大企業要培育,小企業也要發展好。”趙紀來說。他告訴記者,杭州95%以上的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為此杭州市制定并出臺了“瞪羚計劃”——讓這些企業像瞪羚一樣,發揮善于奔跑和跳躍的優勢,不斷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