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遷回寧波,其實是家鄉人對我的懷念”
看得出來,鄭永剛有點神不守舍。他一邊接受采訪,一邊等待家鄉附近一位市長的拜訪。
“這是最后一次談判了,簽完約,我們就又擁有一家大公司了。”
能讓老鄭如此鄭重其事的,現在唯有來自與家鄉有關的召喚了——作為土生土長的寧波人,十年前把總部搬到上海的寧波企業,傳言受金融危機影響,杉杉集團又要回歸家鄉了。
習慣于做老大的鄭永剛,不肯承認這一事實。“杉杉集團的總部永久在寧波,沒有變化。它歷史上就是在寧波,根本沒在上海注冊過。上海注冊了一個叫杉杉投資控股,這個其實跟杉杉集團從來沒有搭界過。只不過,我這個人在上海上班,做一些別的投資。”
引起人誤會的“回遷”,是鄭永剛在寧波老家望春投資了望春工業園區,現在是寧波十大工業園之一。
鄭永剛完全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種投資家——哪怕他自己就是做服裝起家的。他身材不高,黑紅臉膛,穿著既不時髦也不隆重。他臉上的表情混合了得意和坦誠,在他說話說得收不住的時候,更有點得意洋洋的意思。
“說我遷回去的可能性,那是寧波人的一種愿望。我在寧波的時候,接待外賓也好,接待中央領導也好,市長、媒體都覺得很有面子,因為我會說事兒,人家覺得寧波怪不得經濟發展那么好,企業家不單能干,而且有思想、有戰略。我出來以后,他們就把李如成( 雅戈爾 行情股吧)創始人)推到這個崗位上,他其實很聰明能干,但他不會說,寧波人覺得沒面子。這其實是他們對我的懷念——鄭永剛又回來了,什么什么的。”
此人說話像北方爺們,咋咋呼呼,好面子。在采訪中,“老大”這個詞被來回提起不下20次。“我就是老大”,這是他的口頭禪,也幾乎就是他人生的全部。
地域文化傳統對企業家影響很大——老鄭隱約這么覺得,但他是個粗人、生意人,不會裝作去做學問研究一下自己的家譜。51歲的他,一直就是靠老大思維野蠻生長的,由此也建立了服裝、新能源、金融投資、網絡游戲等多元化格局。
“在寧波郊區有個地方叫做望春,現在屬于海曙區,我就是那個地方的孩子。”
“我是貧苦人家出身,家里五個孩子,我哥,我,三個妹妹。我爸爸是農民,沒什么文化,但很聰明,他心算比你計算機都厲害。我媽媽原來在上海待過,比較寬厚,樂意幫助人。我的性格好像綜合了我父母,人家罵我我也不會氣,你只要把事情給我做好就行,同時我又有我父親那種很厲害的經營頭腦。”
“我的童年很簡單。我們這一代人,全程趕上文化大革命,文化底子并不深。我1958年出生,1965年上學,小學讀五年,初中讀兩年,高中讀兩年,要比現在縮短很多。高中畢業是1976年年初,還沒恢復高考,所有的男孩都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去當兵。”
“第一次離開家鄉就是去當兵。當時,我們120個新兵在寧波碼頭上船,準備去上海,再換船去大連。指導員跟連長商量分班的事,我第一個舉手說我愿意做班長,我愿意負責任。于是我就開始做班長,把他們管得好好的。”
“我好像從小就有領導能力。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女生做班長,我做副班長,那半年整個班級就搞不好。我一定要做老大,從小就是這樣。現在我也是班長——在長江商學院,其實比我企業大的有的是,但是班長還真非我莫屬。我有凝聚力,而且毫無保留,不像有些人挑挑揀揀。我就是這么牛,我是一種坦然的牛,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就這么個人。”
鄭永剛的“牛”還表現在,“我以前是寧波的老大,現在是上海的老大。”
自從1999年到上海以后,上海已經成了鄭永剛的第二故鄉。他和郭廣昌故意混淆了浙江企業家和上海企業家的區別——郭廣昌是浙商協會會長,鄭永剛是名譽會長。而在上海新滬商商會(“相當于上海總商會”),鄭永剛是會長,郭廣昌是名譽會長。
“在上海商界,除了國企領導人,我和廣昌就是這里的領袖。我本身就是他的大哥,從企業規模來說,這一輪他做得很大,比我大多了,但下一輪誰做得大,不知道。”
“來上海以后,我越來越自信了。閻炎說我,永剛你一進來以后,我們這個行業就被你搞得雞犬不寧。我們這么專業的投資人,你三言兩語就給彈破了。我就適合上海,適合做投資。以前我不懂做衣服,做了老大,現在我不懂高科技,也做了老大。用我太太的話說,我這種人失業了是不會有人請的——你什么專業也不懂,又想做老大,當然只能失業。”
不吹牛會死嗎?但老鄭還沒完呢:“我這種思路、我這種為人,我在這個協會里邊,那是屬于德高望重的?? 中國服裝行情股吧)協會也一樣,我不當副會長以后,他們都很有失落感:你原來在的時候,你是個主心骨,會爆發很多思想,你一來,大家感覺就熱乎乎的,你一走以后,誰也瞧不上誰??就這么個事兒。”
鋼鐵俠也有軟肋——鄭永剛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要往哪兒去(到2018年,他60歲的時候,杉杉要做到1000億到2000億的市值),但他像同時代的很多企業家一樣,不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惘然什么樣的商業基因把他們塑造成后來這個樣子。
而且,“做老大不是說出來的,你要付出的,你要幫助很多很多人。大家都認可你,你是主心骨。到了任何地方,人家有什么事兒問你,你得講出一二三,這是要智慧的。”
今年是杉杉創業20周年,鄭永剛也51歲了。他的兒子在英國念書,據說性格和爸爸很像。老鄭說自己現在唯一的追求就是:“哪天我死了,杉杉這個公司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