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剛剛公布的全國銀行家、企業家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熱度指數、銀行家宏觀經濟信心指數、企業景氣指數、企業盈利指數均繼續上升,經濟向好態勢明顯。在各項指標持續回暖、經濟向好之際,專家提醒,當前仍需高度關注資產價格問題,做好通脹預期管理,同時應進一步采取措施,有效引導消費。
“風向標”與經濟發展態勢吻合
作為考量宏觀經濟的“風向標”,一季度問卷調查顯示的各項經濟指數與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是基本吻合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位專家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黃祥斌對記者表示,從調查顯示的企業設備利用指數、產品市場需求指數、企業資金周轉、支付能力和銷貨款回籠等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指標來看,當前我國經濟向好態勢明顯,市場微觀主體正進一步活躍。
調查顯示,一季度貸款需求指數顯著提高,其中尤以制造業貸款需求指數增長最快。對此,來自華安證券的分析人士認為,制造業貸款需求加快增長,主要與近期以來出口業的復蘇有關,而出口訂單指數比上季有所提升,也再次印證了出口業近期的回暖之勢。此外,從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經營周轉貸款需求指數分別較上季有所提高的情況來看,資金正在有序進入生產領域,這也是經濟日益活躍的體現。
伴隨著企業生產恢復和經營改善,就業情況也得到繼續改善,反映在本季調查中,居民就業感受指數本季繼續好轉。在企業利潤上升的帶動下,居民收入感受指數也繼續好轉。
調查中,銀行家對貨幣政策的感受和關注引人注目。一季度銀行家貨幣政策感受指數(選擇貨幣政策“適度”的銀行家占比)為60.5%,較上季度下降5.9個百分點,而認為貨幣政策“偏松”的銀行家占比為14.8%,較上季度再度大幅下降11.8個百分點。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本報記者表示:“銀行家們得出這樣的感受可能與今年以來央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及管理部門加大了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窗口指導力度等措施有關。當前正值經濟企穩態勢尚須繼續鞏固之時,有必要繼續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調查也顯示,對于下季度貨幣政策預期,有51.7%銀行家認為將保持現狀,雖然這一比例較上季度有所下降,但仍意味著市場對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存在著客觀需求和一定預期。
通脹預期不減房價壓力凸顯
今年以來,通脹預期和資產價格問題被反復提及。“兩會”期間,物價、資產價格更是成為委員、代表們熱議的話題。本次調查顯示,居民認為物價、房價偏高,對未來通脹預期不減。居民當期物價滿意指數降至25.9%,比上季度再降2.3個百分點。其中認為目前物價“高,難以接受”的居民比例達到51.0%,為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高值。
來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受元旦、春節需求旺盛等季節性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以來糧食和農產品價格確實有一定增長,2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升2.7%,但總體來說,目前物價總水平的平均上漲幅度仍處于溫和上漲范圍內,沒有出現由于供需不平衡導致的全面價格上揚,預計未來物價應該可以維持在合理水平內。居民對物價高的感受可能與資產價格近期來“居高不下”有著直接關系。事實上,此次調查也印證了這一判斷。對當前房價水平,七成以上居民認為“過高,難以接受”。央行在調查報告中稱,自去年二季度以來,城鎮居民反映房價過高的占比逐季攀升,各收入水平持此判斷的居民普遍增加了一成左右,其中中高收入人群更為突出。
對此,黃祥斌認為:“這是自去年以來國內各地房價的過快上漲已超出一般家庭收入增長速度和經濟承受力的客觀反映。本季顯示的中高收入階層反映房價過高'更為突出'的現象,足以說明前期房價漲幅過快不僅僅影響低收入階層,該問題已在相當程度上具有普遍性,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郭田勇表示,央行問卷調查反映出了當前我國民生中最大的癥結,即高房價問題。“兩會”剛剛結束,有關部門應盡快抓緊研究落實中央的相關政策,搞好通脹預期管理,同時積極關注資產價格,多管齊下,在促進各地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將房價保持在合理水平上。
有分析人士則預計,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受購房剛性需求、土地資源有限以及城市化進程推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短期內還很難看到房價出現明顯回落,但在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連續出臺的背景下,價格過快上漲態勢可望得到緩解。
消費意愿緊縮投資再成亮點
調查還顯示,居民消費意愿緊縮,儲蓄和投資意愿高漲。調查指出,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城鎮居民的消費意愿明顯回落,特別是2009年二季度至今,這一緊縮趨勢尤為明顯。
采訪中,一位專家則認為:“按照常規來分析,目前我國已逐漸步入人年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就是消費升級。隨著生活的改善和收入增加,居民消費意愿也隨之上升。但目前這一輪消費緊縮態勢似乎沒有體現這一規律。這一方面是因為居民對未來價格上漲形成了預期,普遍有加強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的觀念,另一方面也是更為主要的原因在于,伴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居民發現了更多可以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獲得投資收益的機會,這也導致部分消費被擠壓、挪作投資之用。”
黃祥斌表示,在對未來通脹預期不減的情況下,居民一般會在進行常規性儲蓄的同時,將資金投向具有防通脹作用的資產類產品上,如房子、黃金和股票等,這也是造成近期不少地方出現買金熱現象的重要原因。
“無疑,下一步應采取措施,管好通脹預期,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啟動消費,努力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郭田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