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6月24日訊 2012年5月17日,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正式啟動。肩負起為全國廣袤農村激活金融一池春水的先行先試重任,3個月后,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浙江調研時,特別指出:“要做好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工作,努力探索出發展農村金融的新途徑和新模式”。
一年來,麗水農村金融改革沒有躺在成績簿上裹足不前,沒有受制于復雜形勢而放緩腳步,而是進一步完善了農村金融體系,力推金融服務功能在廣大農村全面下沉,繼續擴大金融的普惠面。
如今,這場影響深遠的金融改革已然從驚艷的“麗水現象”走向長效的“麗水標準”。
再造多個“全國第一”
正式啟動之前,麗水農村金融改革開創了“林權抵押貸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三大全國樣板工程。
從正式啟動到現在,整整一年里,麗水農村金融改革再次創下多個新的“全國第一”。
——成功爭取到國家外匯管理局將麗水列入首批本外幣特許經營試點城市的扶持政策,推動設立全省首批貨幣兌換公司,創新設立全國首個村級外幣兌換點。
——在省保監局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深化銀保合作項目,推動轄內景寧畬族自治縣創建全省首個保險服務民生示范點。
——在全省建立首家集小額取款服務站、反假貨幣工作站、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站、農戶基本信用信息采集服務站、金融宣傳工作站、“三農”貸款保險證券協辦站等六位一體的多功能農村金融服務站,進一步完善農村支付結算體系。
此外,麗水率先在全國開展“學平險”創新試點,最近又獲批食用菌保險試點。
在這些“第一”背后,是麗水農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沉甸甸成績。
截至今年5月末,全市林權抵押貸款余額超過30億元,居全省首位;共創建信用村692個、信用鄉(鎮)24個、信用社區13個及信用縣1個,有近20萬信用農戶累計獲得貸款186余億元;2114個助農取款服務點累計辦理小額取現1.4億多元,惠及130余萬農戶。
此外,全力推進全市政府財政出資、行業協會組建、商業性運作、村級擔?;鸬人膫€層次的農村擔保體系建設。目前,已有9家農民擔保公司開展業務,全市已建立220個村級資金互助組織,共有入會農戶1.3萬戶,為農戶提供貸款總額達到5100萬元。
跳出“林改”看“金改”
林權抵押貸款是麗水農村金融改革的突破口。
談及這場改革,廣大麗水林農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活樹變成了活錢,青山變成了銀行。咱們農民手中的東西值錢了!”
一舉“活了林權、富了林農、綠了群山”,麗水三農經濟活力四射。在惠及全市20余萬林農后,從農民到明星,從農戶變為企業家,幾年來,類似的財富傳奇在麗水廣袤農村不斷上演。
然而,林權抵押貸款的意義絕不止于此。
2012年9月6日,浙江省政府副省長朱從玖來麗水調研。朱從玖說:“麗水農村金融改革以林權抵押貸款為切入點,很好地解決了抵押物如何有效估值、交易、變現、存儲等核心問題。它的意義是被低估的,需要進一步挖掘?!?/p>
之所以這么說,這是因為“該項業務基礎扎實,以點到面,成功突破,是可推廣的模式和思路?!?/p>
這詮釋的是麗水農村金融改革的一個核心特征:可拓展性。受此啟示,麗水農民的多種資源得以變現。
——2009年3月,青田縣啟動了石雕抵押貸款。三年來,累計發放貸款近5億元,力保整個行業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中逆勢增長,被譽為“點石成金”。
——2010年1月14日,慶元縣發放了全省第一筆生態公益林抵押貸款。僅在慶元,此舉即可盤活10億元的沉睡資產?!叭~子”實實在在成為了“票子”。
——2011年11月初,松陽發放全省首筆茶園抵押貸款。對該縣80%的茶農來說,新政策讓茶園變成了“存折”。
——今年6月6日下午,全市首筆農副產品倉單質押貸款在慶元發出。對經營戶來說,農副產品不用銷售也能變現。
對此,麗水市農村金融改革試點辦公室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麗水中心支行行長孔祖根總結說,麗水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拓寬涉農抵押擔保范圍,初步構建了一個“廣覆蓋、低風險、可拓展”的涉農信貸產品創新體系,取得了“農民如意、商戶樂意、銀行愿意、政府滿意”的多方共贏。
跳出“金融”看“金改”
人手一本信用證,守好信用人人貸。這句話描述的是麗水農村金融改革的第二大核心: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去年9月26日,麗水金融改革匯報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說:“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全國的典型,多個省市都在學習。麗水的經驗和模式正在全國推廣?!?/p>
能夠成為全國樣板,這是因為這套體系在“金融體系最薄弱的農村”實現了“全覆蓋”,保證了農民人人受益。
有了這張全覆蓋的農村信用體系, 210萬麗水農民盡管深處山區,家底單薄,但是只要守好信用,就能輕易獲得啟動資金。
放眼全國,這個金融普惠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然而,隨著麗水農村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信用體系建設的作用早已遠遠超出金融范疇之外。
去年11月20日,在兼任浙江省委書記的最后一天,中央書記處書記趙洪祝,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麗水模式”顯成效》的金融專報上批示:“麗水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防范金融風險,強化金融支撐,優化金融生態和社會生態具有深遠意義。”
這指的是,這套體系還以金融角度夯實了社會管理功能,營造出非常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確保實現可持續良性發展。
如今,在麗水農村,流傳最廣的除了“窮可貸、富可貸”之外,還有一句:“不守信用不可貸”。
據統計,僅在農戶信用評價工作初期,就有849戶農戶主動償還“可以及損失類”貸款1098.81萬元。
如今,麗水正大力推廣的“集中授信整村批發”將要完成的則是從“信用體系怎么建”升級到“信用體系怎么用”。
從目前的試點情況來看,“整村批發”顯然找到了一條效率最高、帶動最廣的信用運用新途徑。
在慶元,2013年開年以來,整村授信迅速在全縣掀起了一股“爭當誠信戶”的誠信風暴,多個農村的村民們三五成群結隊到當地金融機構,主動歸還多年前的欠款。
為此,朱從玖副省長批示:“讓‘信用’有價值,使有價值的‘信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進和提升農村的社會環境,這是麗水金改的重大成績,對我國金融市場意義深遠;把信用建設在全省深度展開、廣泛推進。”
此外,林權抵押貸款通過金融的杠桿作用,使林農、林企從“要我造林”轉變為“我要造林”,從而還“綠了群山”。銀行卡助農取款則為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跳出“麗水”看“金改”
去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金融》雜志上將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試點、珠三角金融對外開放試點等并稱為“十大自下而上的金融改革”。
一場發軔于廣大農村,誕生于最基層的金融改革之所以能引來高度關注,其最大的原因是“這場金融改革的意義絕不僅僅止限于麗水”。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公開數據,2007年中國農民人均收入為4140元。而這一年,麗水農民人均收入為3869元,不到浙江省平均數據的一半。即使與全國平均數相比,麗水也還差著200多元。
麗水農民代表著全國農民的大多數:以不到4000元左右的年收入,要想在銀行貸款,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正是在這一年,麗水農村金融改革拉開序幕,并一步步在“不可能中”,盤活了三農資產,讓農民成為銀行的“座上賓”。
對于全國絕大多數農村來說,這個借鑒意義不言而喻。
更大的標桿意義還在于,隨著改革的推進,“窮在山上,難在路上,缺在錢上”的麗水農民實現了人均收入增長幅度連續四年全省第一。2011年,麗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164元。四年之后,這個數字從比全國平均數低200多元逆轉為高了近200元。
與此同時,麗水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同樣有效緩解了“城鄉差距大、普惠難”這個全國金融普遍性難題。
多年以來,中國農村金融體系一直是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金融服務城鄉統籌一直是一個普遍性難題。
而麗水農村正是全國農村的一個縮影:在全市近1.8萬平方公里的地域中,2800多個行政村散布其中。山高路遠,金融機構缺位,三農經濟剛剛起步,銀行與農民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
在麗水,農民人手一本信用證。然后,一個覆蓋全市的“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確保了銀行和農戶間的信息互通。這相當于在每個村莊都建起了一個“無網點銀行”。
在網點難以全覆蓋,但金融服務功能實現了全面下沉。為此,潘功勝說:“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障礙較小,主動性、實效性強,是破解當前農村貸款難、融資難問題最現實、最可行的舉措。麗水市的做法在全國廣大農村落后地區,具有示范和推廣意義?!?/p>
新的一年里,麗水農村金融改革將沿著多層次、可覆蓋的改革方向,把建成廣覆蓋的農村金融服務站、推廣“銀政?!毙陆鹑诨蒉r模式、推開“整村授信”、加速發展農村擔保公司、破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列為了重點改革事項。
做好了這五項新改革,麗水農村金融改革將再造五個全國的樣板工程。為麗水也為全國的農村和農民,在金融支農上,攻克新難題、取得新突破、探索新機制、提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