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5月22日訊 六成畢業生要求工資底線高于2500元,而我市企業開出的平均工資為2100元左右我市在外地高校就讀的畢業生回流率僅為30%左右,且往往緊盯熱門行業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99萬人,比去年增加19萬人,被稱為有史以來畢業生最多一年;而臺州籍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為2.8萬人,為設立高考以來最多一年。
那當前臺州籍應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究竟如何?有多少畢業生在畢業時能確定去向?就業后收入如何?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有哪些?對此,市人才市場對今年以來的市場招聘和求職情況進行分析,他們認為今年的就業形勢總體上仍延續了近幾年的企業招聘困難與大學生就業困難并現的局面。
大學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不匹配
“大學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之間存在匹配上的困難。”市人才市場主任劉峰認為,現在應屆大學生對工資的要求還是偏高。
市人才市場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調查發現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收入預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遠遠高于美國和歐洲等國的10%左右。而我省也曾針對畢業生進行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們對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2500—3000元,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掙1500—2000元,認為3000—5000元比較合理的占21%。
“我市企業今年對應屆畢業生開出的平均工資為2100元左右。”劉峰表示,這意味著單單從薪水方面考慮,僅有兩至三成左右的應屆畢業生能接受。
臺州的一些民營企業負責人對應屆大學生的工資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很多應屆大學生未經歷過職業培訓,沒有真正的就職經驗,即使到崗也很難短期內發揮作用,甚至會有部分畢業生無法適應崗位離職,所以用人單位一般不可能給剛應聘的應屆大學生開出高工資,“至少也要有3到5個月的觀察期。”
大學生求職意向、所學專業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差距
劉峰認為,除了大學生預期收入和用人單位的工資待遇較難匹配外,大學生求職意向與社會實際需求也存在差距,“大學生大多選擇在發達地區或是高薪部門、政府部門就業,愿意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
目前,我市生源在外地高校就讀的畢業生回流率僅為30%左右,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了進入公務員、事業單位、金融業、通訊業等熱門行業。可我市的實際需求中,民營企業需求占了90%以上。
“熱門行業的崗位很有限。”劉峰說,這些行業的崗位競爭也非常激烈,如果畢業生大多關注這些行業,那必然會造成就業難。
“現在的應試教育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一位我市教育從業人員認為,國內高等教育辦學定位不清晰,專業設置重復,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脫節。家長以及學生在選擇專業時也往往緊盯熱門專業,很少從就業難易角度考慮。
市人才市場的調查表明,目前大學生的所學專業中,經營管理類(文科類、貿易、財會等)占了40%左右,計算機、信息類占了20%左右,工科類(機械、電子、醫化等)占40%左右。
“除了專業重復率高以外,很多工科畢業生找工作時都會放棄所學專業。”劉峰說,因為工科專業工作一般較辛苦,所以實際求職時,許多工科類畢業生會走經營管理類和文職路線,或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
“經營管理類本來畢業生就多,加上工科畢業生‘轉行’,必然導致就業競爭加劇。”劉峰說,其實我市的實際企業需求中,工科類需求最大,要占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