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信念叫責任
1965年,23歲的趙章光和妻子林微云結婚,婚后不久,趙章光的一場大病險些讓他喪了命。治病的時間足足花了5年,而這5年也讓趙章光久病成醫,他下決心要做一個醫生。
1968年的春天,趙章光在自家開辦了一個小小的診所,因為醫術不錯,名字在方圓數十里的鄉村傳揚。1971年,一對慕名而來的夫婦帶著18歲的女兒來到了趙章光家,原來這個女孩兩個月的時間里頭發脫得一干二凈,無奈的父母懇求趙章光救救自己的女兒。
患者殷切的期盼讓趙章光萌生一種深深的責任感。“脫發帶給患者的困擾不僅在于外表,更在于內心和精神的折磨。作為醫生,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她們。 ”基于一個從醫者的責任感,趙章光開始了漫漫的研究之路。
有一種成功叫堅持
治療脫發的研究幾乎讓趙章光傾家蕩產,在長達6年的研制時間里,家里到處都是各種藥品、瓶瓶罐罐,而妻子林微云也把祖房賣了來支持趙章光的研究。研制期間他不斷給周圍的人試治,直到有一天村里的一個小孩驚喜地跑到他家來,說自己長出頭發了。趙章光走上前去一看,小孩頭上密密麻麻的小絨毛讓他知道自己的研制已經成功了,他將藥品命名為“101毛發再生酊”。
藥品雖然研制成功了,但在產品推廣上,依然困難重重。當趙章光把產品成瓶生產時,卻因為沒有批號,被指為“非法行醫”,他遭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鐵盧。
為了推廣產品,趙章光想到了與醫院合作的辦法。他為此四處打聽,卻一次次被拒絕,雖然四處碰壁但趙章光卻一直堅持,沒有放棄。一次偶然的機會趙章光醫好一名記者,一篇《治療脫發有妙方》的報道讓趙章光推廣8年之久的產品終于火了起來。
1985年,趙章光受鄭州市管城區衛生局邀請前往鄭州發展并開辦“脫發專科醫院”,后又轉戰北京開辦北京毛發再生精廠,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堅持,趙章光踏上了自己事業的騰飛之路。
有一種智慧叫實誠
采訪趙章光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雖然離開家鄉30多年了,他仍是一口濃重的溫州鄉音,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他話并不多、語速緩慢,臉上總帶著微笑。
許多年前,一個記者采訪他時,曾向趙章光表示做藥就是做良心。這句話觸動了老實的趙章光,他當時就抓住這個記者的手搖了半天。
“有的人會做,有的人會說,很多人做的并不如說的好。老趙不是一個會說的人,卻是一個會做的人。 ”后來這名記者這樣評價趙章光。
曾有一名患者慕名來找趙章光看病,在看過他的毛囊孔已萎縮的頭皮后,趙章光幽默地表示:“你的錢還是留著抽煙吧。 ”患者不解,趙章光解釋說:“101不是神水,不是任何脫發都可以治好的。”
有一種境界叫善良
1988年,樂清縣人民政府曾下發過這樣一份特殊的通知:“根據市長批示,堅決剎住部門單位和當地群眾向趙章光要錢要物的歪風。”
原來隨著趙章光的成功,一些樂清人開始通過各種關系找到他上門“借錢”,而實誠的老趙每次都不好意思拒絕,而老趙的大方則招來了更多的“親朋”。于是,趙章光按戶頭給鄉親們每戶發了500元錢,經統計發放的費用達到了16.5萬元,要知道在1988年,這錢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
截至目前,趙章光累積慈善捐款已達1000多萬元。
回首改革開放的第一批企業家,會發現大多數已經消聲匿跡,有的人甚至沒了人身自由,唯有看上去老實的趙章光,依然有他的一席之地。盡管保健品市場不斷躥出明星,銷量洶涌,趙章光還是不愿大規模打廣告造勢,他認為靠造概念長不了,相信最古樸的口口相傳,他說:“不管賣什么,最后靠的就一條:你的產品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