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正是長興紫筍茶飄香的時節。
近日,張嶺茶場的老板胡國華終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浙江省著名商標的證書。“這可是我連續第三年爭創浙江省著名商標,終于通過了,這下子發展的底氣更足了。”看著證書,正在茶山上忙碌的胡國華感慨地表示。
據了解,胡國華種植的紫筍茶有著唐代宮廷貢茶的美譽,已有20多年的種植史。目前,長興紫筍茶已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在“2011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估價達7.76億元。近年來,長興縣將品牌經濟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推進文化品牌創建,以“一加一大于二”的簡單算式開展文化品牌培育,為文化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品牌+文化”:產業發展新氣象
面對縣內知名文化品牌頻被搶注的現實,如何有效地培育和保護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品牌,成了長興縣的一件大事。
為此,縣工商部門將品牌培育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點,一方面對當地民俗民風、文化地名、民間傳統工藝等文化資源進行調查摸底,確定重點保護和培育名錄,針對性開展品牌培育,從商標取名、設計、注冊、運用、升級等方面提供流程式、跟蹤式服務。工商干部定期“進村入企”,上門問診,給文化品牌發展狀況把脈,開出個性化“藥方”。另一方面,開動腦筋,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農業、旅游休閑資源,開展茶文化節、茶點大賽等文化主題活動,對品牌進行推廣,讓企業從中得實惠,也讓更多人了解長興文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通過認真細致的工作,長興縣的地方文化特色品牌培育和保護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結出了累累碩果。據悉,百葉龍、仙山顯圣寺、十里古銀杏長廊、陳武帝故宮、大唐貢茶院、木板年畫等一大批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名字陸續注冊了商標,印制在產品包裝上。產品銷售到哪里,文化宣傳就跟到哪里,品牌成了當地對外宣傳的“金名片”。
“品牌+科技”:轉型升級巧借力
有了品牌,長興縣的文化產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長興紫筍、顯圣稻米……一批打上長興地方文化烙印的“長興出品”走俏市場,而科技元素的不斷引入,也使得這些產品身價倍增。
“我們通過與農科院所合作,在水稻抽穗揚花期間,噴施一定量的富硒增產劑,產出的大米中就有了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硒,產品得到了升級,畝產效益也增加了,現在每千克稻米價格在16至20元之間,畝產效益超過2000元。”長興泗安顯圣稻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際來說。
據了解,長興泗安顯圣稻米專業合作社的商標“顯圣”來源于當地被譽為地藏王祖庭的“顯圣禪寺”,該寺是素有“帝鄉佛國”之稱的長興縣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黃際來早在幾年前就進行了注冊,如今已經是浙江省著名商標。
在品牌加文化的基礎上,近年來,長興縣同時推動當地文化品牌以“品牌+科技”的模式發展,鼓勵企業在創建品牌的基礎上,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在產品內涵上做文章,將產品的名聲打出去。比如,和平鎮的茶企通過與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對紫筍茶進行良種改造,好的茶葉品種賣出了每千克3600元的高價;林城鎮的梅農在老梅樁上嫁接紅梅,每年僅梅花一項就賣出10萬株以上,產值達5000多萬元,走出了農業文化品牌發展的新路子。
“品牌+保護”:品牌發展有靠山
“現在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仿冒‘百葉龍’商標的情況,有不少網站以百葉龍的名義銷售舞龍道具,‘百葉龍’商標3個字的域名在網上炒作到了300多萬元。”長興百葉龍演藝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針對商標搶注、變相搶注、傍名牌等情況,長興縣政府核撥了26.7萬元,對當地特色地名、旅游資源、農業資源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品牌進行集中注冊,共注冊了105件普通商標和2件集體商標,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地方特色文化。同時,工商部門加大文化類商標保護力度,建立維權綠色通道,多次派員分赴山東、河南、安徽、上海等地,協同企業打假維權,涉及侵權金額達3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