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16日訊 工業增加值達到800億元左右是怎么一個概念?先來看兩個數據,2008年,衢州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去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28.6億元、增長30.1%。
如何完成這一目標?關鍵是衢州要發展成為全省和四省邊際地區重要的先進特色制造業集聚區和先進生產性服務業新興區!衢州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具體說來,構筑“441”現代工業體系是發展基石,形成“一核四片”空間布局是保障,實施轉型升級六項工程是動力。
基石:著力構筑“441”現代工業體系
“441”現代工業體系即著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提升金屬制品、特種紙、新型建材、綠色食品四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
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大特色優勢產業,讀者耳熟能詳,“十二五”期間,衢州市將如何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委托省有關部門編制的《綱要》明確:“堅持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設計創意等先進生產性服務業,支撐推動制造業的高端發展和轉型升級。發展目標就是以服務衢州市主導產業為基礎,促集聚、樹品牌,構建服務衢州、輻射周邊的全省及四省邊際地區先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保障:形成“一核四片”工業空間布局
“工業立市”戰略確立以來,衢州市之所以能夠實現工業快速發展,空間保障是一大亮點。《綱要》明確:“一核”為綠色產業集聚區,包括市中心區塊、衢江區塊、柯城西部區塊,是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核心區,也是衢州產業擴張升級的核心區、“后發崛起”的引領區。“四片”分別為江山、龍游、常山、開化四大片區,是“十二五”時期衢州工業經濟存量調整的主要載體和增量提升的重要載體。
據悉,衢州市已形成“工業新城-省級開發區-重點鄉鎮工業功能區”立體式、多層次、梯度型的新型工業發展空間布局體系。全市省級工業園區7個,重點鄉鎮工業功能區25個,規劃面積23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71平方公里,市開發區已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已經省政府批復。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如國家氟硅新材料產業基地、中國空氣動力機械產業基地、中國特種紙生產基地等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以及浙江省光伏產業基地、浙江省電光源產業基地、浙江省千萬噸水泥熟料基地等一批省級產業基地。
與此同時,山區經濟有望給衢州工業“添一把火”。去年11月,省政府聽取衢州市工作匯報時,第一次提出把衢州建設成“山區科學發展試驗區”,隨后衢州市在調研蘇北、粵北后,于12月形成《關于要求在衢州設立浙江山區科學發展試驗區的報告》上報省委省政府,市發改委研究了《浙江山區經濟科學發展試驗區(衢州)建設實施方案》,搶抓我省繼海洋經濟后,推進陸海聯動,加快建設“山上浙江”的有利時機,獲得省里在空間、項目和政策三方面更多的引導與支持,努力實現衢州“兩地三城”新崛起。
動力:實施轉型升級六項工程
“兩區”和800億元的目標,靠什么去完成?一個個項目,一件件實事。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轉型升級六項工程是重中之重。
——狠抓項目建設“雙百”工程,力爭“十二五”期間,每年實施重點工業投資項目百個以上,年實現重點工業項目投資額百億元以上;
——以集群培育“332”工程為抓手,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培育3個年產值500億元以上、3個年產值200億元以上、2個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現代產業集群,加快構筑專業化分工細、協作配套好、創新成本低、要素配置活的產業組織新形態;
——實施企業培育“553”工程,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培育5家左右年產值百億元以上、50家左右年產值十億元以上、300家左右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加快形成梯隊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
——開展自主創新“四個翻番”工程,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實現全社會科技投入、發明專利授權量、新產品產值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四個翻番,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兩化”融合“四個一批”工程,即實施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四個一批”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兩化”融合示范基地,積極發展一批“兩化”融合重點行業,重點創建一批“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和一批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應用示范企業;
——落實工業生態化“836”工程,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創建8個省級以上工業開發區(園區)實現生態化示范園區、實施300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創建60家綠色企業,努力形成衢州工業與生態互利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