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業家一人說了算
中國有著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文化道德觀念。這些觀念中有精華的東西。比如“民為重,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又比如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必須承認,在封建文化中更多的是糟粕的東西,如“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愚忠文化。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糟粕,深深地影響著當代民營企業家的思想和行為。體現在當今的企業文化方面,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專橫管理,一言堂、家長制、家庭至上等。因此形成民營企業家一人決定企業命運的局面。因此我們說,封建殘余思想的存在是民企文化病的歷史原因。
2.市場經濟帶來陣痛
正如上面所說,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個體小農經濟,一步跨進了社會主義大生產的計劃經濟,可以說生產力受到約束長達幾十年之久。自改革開放以來向市場經濟轉軌。這一巨變,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思想意識以巨大的震蕩和沖擊,一時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伴隨著市場經濟產生的陣痛,應運而生的民營企業必然帶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許多病菌而來。什么價值雙軌制,什么賄賂官員,權錢交易,什么跑馬占地,什么倒賣批文,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畸形的民營企業文化現象。
由于中國市場經濟的法制體系尚不健全,法律漏洞尚多,給一些貪利忘義的民企老板有可趁之機,所以才有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造成社會上企業價值觀的混亂、倒退和危機。
3.缺乏社會責任
企業文化是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比起來仍然遠遠落后。由于生產力仍然低下,相對而言企業的管理水平、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仍十分落后,不少民營企業家普遍缺乏民主思想、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法制觀念。反映在企業經營中,典型的表現是視員工為犬馬,視顧客為草芥。致使許多企業人員流失十分嚴重,在大大損害企業生產力、競爭力的同時,生產出的產品不能贏得顧客的認可和信任,因而被消費者所唾棄,使企業陷入困境。
隨著市場經濟程度的不斷深化,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市場的威力和魅力正在逐步體現出來,企業文化病狀況也會得到改善。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也從以前的挫折中吸取教訓,變得聰明一些,開始自覺地進行企業和自身的文化改造。具體表現為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遵紀守法,依法納稅的觀念,奉行良性競爭。在企業內部,大力改善管理,健全企業制度,實行人本管理,尊重員工權益、善用人才。在企業外部,逐步樹立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的經營思想,注重產品質量,不斷加強和完善售后服務,不斷推出適合社會和顧客需要的新產品。凡此種種都是十分可喜的企業文化的良性蛻變。
4.觀念缺位
有些民營企業家一貫守法經營,老老實實辦企業,但到了一定程度,感覺經營企業越來越吃力,企業效益越來越差,有著深深的危機感。這些民營企業家并沒有認識到建設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他們始終認為“生產是實的,文化是虛的”。有的企業名義上也搞企業文化建設,但并不重視,更不落實,形成“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要能夠生存和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并不是企業制度、企業管理架構或者企業的管治水平、資金、設備等,而在于是否真正尊重員工,激勵出員工的潛能,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團隊精神,使企業產生一股強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