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去年的工程建設,我市越來越多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已建成使用。記者昨天了解到,諸暨楓橋鎮今年起通過組建專職管理隊伍、開展日常巡查管護,真正發揮污水治理功能,創造了在農村治污領域新的“楓橋經驗”。該做法已在諸暨市范圍內推廣。
拿著抓鉤、撬鉤等工具,近日一早,齊東村農村生活污水管理員楊炎鳴開始了橋下自然村的污水處理設施巡查。一看到檢查井,他就會打開來瞅瞅。到了自建終端,更是將格柵池、厭氧池等一一打開檢查。這位4月起新上任的管理員,此前已對另一自然村進行了巡查。陽春村的管理員郭飛江從今年3月接管至今,則已經將全村4個自然村大大小小一共25個自建終端巡查了2遍。
“我們是今年春節前制定方案的,節后陸續在全鎮7個已經建成使用污水處理設施的行政村正式實施。”楓橋鎮農業副鎮長陳利勇介紹,每個行政村分別落實一名專職管理員,每人配發抓鉤、撬鉤、鋤頭等7件工具。按照要求,每名管理員每月需巡查全村所有治污設施2次以上,發現問題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及時上報。鎮政府將根據每月考核情況,向這些管理員支付每年6000元左右的報酬。此外,所在村也會根據村級財政情況給予一定補助。“三分建設,七分管護。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堅決杜絕農村治污設施建了不管用、不能用、不會用等浪費現象,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正常運行、長久運行。”陳利勇說。 (記者 周國勇)